English

让癌症消亡在萌生之际

——程书钧院士谈21世纪的肿瘤研究
2001-02-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范又 我有话说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里,人们同癌症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很多国家为此投入巨额研究资金和大量科研人员,然而癌症还是猖獗地侵害着人类的健康,吞噬了许许多多的生命。20世纪末,全世界每年新发生的癌症病人有1000多万,每年有600多万人死于癌症。在我国,癌症在城市人口死因序位中已升至第一位,在农村也上升至第二位。为征服这一恶魔,21世纪的肿瘤研究将向何处深入,会出现哪些热点?我国肿瘤研究的重点将是什么?日前,记者就此走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规划)肿瘤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程书钧教授。

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肿瘤诊治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从世界范围看,恶性肿瘤的发生和死亡并没有下降,而是呈上升趋势。程书钧教授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多数患者是在已经出现症状后才到医院来治疗,例如肺癌患者已经发生咯血,肝癌患者已经出现肝部疼痛,有些病人虽然尚无症状,但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已经能观察到明显的病变,这些患者均已不是癌症早期,治愈率较低。癌症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这一点今天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何为早期癌症?

程书钧教授说,21世纪人们对早期癌症的认识将大大提前。大量临床观察及基础研究资料告诉我们,从正常细胞发展为癌,有一个癌前病变阶段,这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大约要经历几年甚至几十年。研究人员还发现,癌前病变有的会自行消退。看似相同的病变,为什么有的会发展为癌,有的却自行消退?究竟什么样的病变有可能发展为癌,它有多大几率发展为癌,它是怎样发展为癌的?如果我们对这类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能有清楚的认识,那么只要能及时诊断出这种病变,就有可能采取措施阻断它的发展,从而避免癌症的发生,通俗地说,就可以在癌细胞萌生之时消灭它,不让它对人造成危害。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程书钧教授提出把癌前病变发生与逆转机制的研究作为21世纪我国肿瘤研究的主攻方向。他的建议得到采纳,该项研究成为国家“973规划”首批启动的15个项目之一。

说到“973规划”,程书钧教授显得有些激动。他说,有关癌前病变的研究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将极大地推动我国肿瘤基础研究。通过这一项目的设立与实施,使我国这方面的科研力量从分散走向集中,组织起一支跨世纪的肿瘤研究队伍。目前直接参与这一项目的,有70多位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科研人员,其中包括两院院士11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位;国内从事肿瘤研究的重要机构,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这一研究;一些高校和地方政府对这一项目也高度重视,并给予经费投入。

程书钧教授预言,21世纪,人们还将不满足于对癌前病变的控制,而希望癌前病变也不要发生。因此,肿瘤研究的重点也将转向预防。通过基因分析方法预测某人是否有肿瘤遗传倾向性,对有这种倾向性的人早早地用改变生活方式或生物学方法进行调整,使他避免发生肿瘤;研制预防和治疗癌前病变的药物及其他手段;探索细胞癌变过程中基因表达及蛋白质的有关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影响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单位—细胞的等等;这些研究都将成为21世纪肿瘤研究领域的新热点。

今天,很多人不仅谈癌色变,就是提到肿瘤医院也心怀恐惧。这是因为不少患者在跨入医院时,已是癌症中晚期,生死难卜。而程书钧教授为我们描绘了肿瘤医院的另外一幅远景。他说,随着上述研究的突破,肿瘤医院将经历由治疗中晚期病人—治疗早期病人—预防肿瘤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几十年后,肿瘤医院将成为肿瘤预防保健机构,到这里来的多数是身体健康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健康档案,医院将为他们提供各种预防肿瘤的新信息。人们来这里只是查一查自己是否带有肿瘤易感基因,咨询一下如何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以消除隐患;或是检测一下有没有发生癌前病变的可能,寻求防治对策……

程书钧教授说,那时,人类战胜癌症将成为现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